又一次见识大自然“智慧”, 上海科学家揭示植物分清“敌友”的奥秘

爱赢体育馆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爱赢体育馆 > 新闻动态 > 又一次见识大自然“智慧”, 上海科学家揭示植物分清“敌友”的奥秘
又一次见识大自然“智慧”, 上海科学家揭示植物分清“敌友”的奥秘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11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相比动物,植物无法自主移动,经常面临环境胁迫,但植物的“智慧”往往令人惊叹,比如它可以分清“敌友”。

巩固“友谊”的同时如何防范“天敌”?国际分子植物-微生物互作学会2019年将此列为该领域十大热点科学问题之首。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,将为深入研究作物病害防控与养分高效利用提供关键支撑,助力国家粮食安全。

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,在植物精准识别共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。北京时间1月24日,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《细胞》发表。

[微生物中有“友”亦有“敌”]

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,看似平静其实有着各种微生物,有“友”亦有“敌”。

自然界中近90%的植物具有菌根共生现象,它是由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。菌根共生,可以帮助植物高效地从土壤中汲取磷、氮等关键营养元素,促进植物的生长。与此同时,病原微生物也在时刻威胁着植物的健康和作物的产量。

植物如何识别“敌友”呢?这要从王二涛2013年入职中国科学院后克隆的第一个水稻基因OsCERK1说起,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这种基因同时参与植物的共生和抗病免疫。由于这一基因的重要性,12年来王二涛始终“盯”着它,产出了系列成果。特别是2024年与张余团队以及何祖华团队合作在《自然》发表论文,揭示了OsCERK1激酶活性调节的新机制。

[“老师不认识学生,点名最有效”]

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通过分清“敌友”来做到共生与免疫的动态平衡呢?

CERK1基因是一种LysM类受体激酶,然而被子植物中LysM受体激酶的数量众多,为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。最早的陆生植物“粗裂地钱”,由于基因组结构简单、只有一对LysM受体,成为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。

王二涛团队研究发现,粗裂地钱中的一对LysM类受体激酶可谓“火眼金睛”,它们负责分辨不同的微生物,并触发相应的共生和免疫等生理反应。

当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营养不够时,植物会释放一种名为“独脚金内酯”的激素。这种激素能够刺激分泌大量的共生分子标志物,而病原微生物则对此没有任何响应。

“这就像刚入学,老师不认识学生,点名最有效。”王二涛告诉解放日报记者,独脚金内酯就是植物最先释放的信号,“应声而答”者彼此就建立了共生关系,“这也意味着,如果只让植物分泌独角金内酯,它就只会吸引能够释放共生分子的共生微生物,从而高效地从土壤中获取营养。”

记者手记:“讲故事”的人

某种意义上,科学家是一群“讲故事”的人。一个自然现象的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,科学家以想象力为出发点,证实或证伪,从而讲述一个自洽的故事。而这个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,也会在其他人的复述中得以检验。

12年来,王二涛团队执着于讲述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“故事”。随着主线越来越清晰、细节越来越多,“故事”也就越来越激动人心,从而在国际上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。

对于日积跬步接近大自然的真相,王二涛乐在其中,“每往前走一步,知识也往前拓展了一步。”

知识还可以改变生活。王二涛的合作者在江西开展的万亩水稻试验表明,通过增强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共生互作,即使减少了25%-50%的磷肥,产量并没有降低。

这正是“讲故事”的真趣所在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好看在哪里? 颠覆传统? 以下三个方面告诉你

Powered by 爱赢体育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